新闻中心
用什么移动工具和出行方式,打造怎样的移动出行环境,以及其中涉及何种运作模式。
当前,随着拥堵、能耗、污染以及安全等问题不断凸显,全球城市交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然而,多数有关城市交通的讨论,出发点还是针对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这种“治理”思维往往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甚至容易忽视交通本身的目的和使命,混淆了真正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例如以限行限购治理拥堵问题,这等于以减少交通的方式来解决交通问题,完全是本末倒置。
因此,笔者认为,要真正实现未来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唯有勿忘初心,回归到交通的本质以及人类的诉求上来进行全面思考。
交通的本质是满足
人类社会Mobility的需求
近期有一个颇具概况性的英文热词Mobility,这个词的本意是移动性或流动性,目前在汽车产业里多被翻译为出行。但它实际上不仅包括人类各种目的的出行,也包括各类物资的移动,以及能源的传输等。因此Mobility是各种各样的移动和出行的总和。
Mobility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服务、社交和娱乐时都会需要移动出行,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关键纽带,也是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和城市建设的助推器。
正因如此,Mobility是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元素,只要有人存在,就必然有Mobility,而没有Mobility,社会将停滞,经济也难以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说,Mobility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依靠双腿行走,到能够借助各类不断升级的交通工具,人类文明的历次进步都同时是Mobility不断进化的过程和结果。
实际上,交通从本质上讲,其实就是要满足人类社会Mobility的需求:用什么移动工具和出行方式,打造怎样的移动出行环境,以及其中涉及到何种运作模式。
人类的群居和社交属性带来了社会的发展,在生产和生活方面都产生了巨大进步,其空间表现形式就是随着人口不断聚集而形成的城市。城市具有居住、工作、生活、休闲等各种核心功能与基本活动,而这些活动都需要移动出行来连接,这种人类城市活动产生的移动出行需求,进而催生了交通。
交通是为了满足人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移动出行需求。
Mobility与人类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一直以来,人类都是通过发明新的交通工具、增加交通供给量来满足Mobility不断提升的需求。从依靠双腿步行,到驯服和驾乘牲畜,再到发明轮船和汽车,直到如今的飞机和高铁,人类走得越来越远,也越来越快。
移动出行效率的大幅提高集中体现在人类社会活动空间和城市半径的不断扩张。可以说,Mobility的升级是社会繁荣、经济发展、人类进步的象征,Mobility的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然而,在Mobility的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先是安全问题,随着交通模式的多元化,人与交通的关系日益复杂,交通安全事故与死亡率居高不下,安全形势严峻。
其次是拥堵问题,人类社会不断向城市发展和集中,特别是在大中城市,路况差、停车难、物流成本高导致出行效率低下,已经成为非常普遍和严重的问题。
能源和环境问题。一方面交通能耗日益增大,成本不断攀升,尤其是大量的石化能源消耗给中国能源安全带来严峻挑战;另一方面碳排放和雾霾等问题也给交通运输减排带来巨大压力。
所有这些问题不断加重、相互交织、彼此影响、共同作用,严重降低了移动出行效率,进而制约了城市发展,从而使人类的生活质量及幸福指数不升反降,违背了交通改善人类生活的初衷。因此,如能解决Mobility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Mobility涉及的核心问题
是有效平衡供需
要想解决Mobility的发展问题,就需要回归到前面谈到的交通的本质,思考如何改善Mobility的供需平衡。
一方面,移动出行需求必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而持续增长,另一方面,交通供给受到土地和能源等制约不可能无限扩大,由此导致了日益严重的供需失衡。
照此趋势发展,未来即使发明新的交通工具、持续增加交通供给量,也无法解决人们面临的越来越错综复杂的移动出行问题。
以北京CBD(中心商务区)的出行情况为例,2016年每天有近40万人集中到国贸CBD不到10平方公 里的区域内进行办公等商贸活动,密度高达4万人/平方公 里;预计到2025年将有超过70万人每天在国贸CBD区域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拥有再交通工具,也很难满足该区域巨大的交通需求。
因此,Mobility引发的实际是一个系统问题,涉及交通与能源、环境以及城市规划之间的复杂关系,需要各个领域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仅仅凭借某一种技术或单一交通工具的进步是无法简单解决这类复杂的供需问题的。
一方面,我们必须积极推动技术进步,完善多种交通工具及其有效组合;另一方面,我们必须下决心改变城市规划及发展模式,进而改变、降低或转移需求(如城市副中心的规划与建设),才有可能真正实现Mobility的供需平衡。